【受戒】在求能獲得解脫分法

云何能持云何〔正順解脫〕?

回本頁

波羅提木叉(戒律)

持戒之相

戒者,令佛弟子規範自身,止惡趣善、善護心念、長養悲心、使不亂想、令心清淨心不淨者係由累世染濁習性,諸如欲、貪、怒、瞋、迷、癡、憍、慢、慳、嫉、疑等種種塵垢所引起,宿習染濁有堅厚,有淡薄,此宿習染濁不淡薄,是心不淨。

 

戒有多種,菩薩三聚淨戒,優婆塞五戒,沙彌十戒,比丘二百五十戒,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等。

 

佛臨般涅槃〔遺教經〕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 (摘錄自大正藏經第12冊No.0389)

 

佛陀將入涅槃時,所說持戒之相:

 

『佛告諸比丘持戒之相,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故名波羅提木叉(戒律)。依因此戒,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。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勿令毀犯。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。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』。

 

云何《能持》?云何《正順解脫》?

現今末法期,修行者包含在家居士眾與出家眾,勤求受戒者非常多且很普遍,當戒師傳授清淨戒法時,在戒儀中,亦會問到《能持》否?受戒佛子皆答《能持》

 

能持者並非僅止於口說而已,佛所說持戒之相,是必須能獲得解脫分法,故除了受戒、誦戒、修戒以外,尚須《一心奉持》。故受戒佛子未來能否獲得解脫分法,如法受益超越三界,其傳授戒師所傳行法與其戒體、根聚是否清淨是有很大的關聯性!

 

占察善惡業報經,地藏菩薩所教導之根聚法門以輪相占察,是可以精確地占察出傳授者或受戒者之戒體是否清淨。

 

依大般若,我們瞭解淨戒是共世間法,如果只勤求受戒、修戒,雖能清淨我們的心,累積我們的福德資糧,但皆是人天善法,尚必須《能持》

 

優婆塞戒經〔解脫品〕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(摘錄自大正藏經第24冊No.1488)

 

佛言:『有人勤求優婆塞戒。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。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。於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。何以故。不能獲得解脫分法。是故可名修戒。不名持戒』。

 

佛所言亦即『能獲得解脫分法,是名真持戒』,獲得解脫分法者,所修必能通達一實境界,必然根聚清淨、身口意業悉清淨!

 

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(摘錄自大正藏經第19冊No.0945)

 

佛告阿難:

汝常聞我毗奈耶(戒律學)中。宣說修行三決定義。所謂攝心為戒。因戒生定。因定發慧。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。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。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三昧本出塵勞。婬心不除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禪定現前。如不斷婬必落魔道。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。彼等諸魔亦有徒眾。各各自謂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末法之中。多此魔民熾盛世間。廣行貪婬為善知識。令諸眾生。落愛見坑失菩提路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。是名如來先佛世尊。第一決定清淨明誨。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。如蒸沙石欲其成飯。經百千劫秖名熱沙。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。汝以婬身求佛妙果。縱得妙悟皆是婬根。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。如來涅槃何路修證。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。於佛菩提斯可希冀。如我此說名為佛說。不如此說即波旬說

 

戒、定、慧,三無漏學是不能分離的,經云:『尸羅()不清淨,三昧不現前,當知戒為定體,慧為定用,三學圓備,即證菩提』受戒亦非僅是修戒條、修戒儀而已,而是必須能執持正受,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正行,故云修行三決定義

 

持戒,《能持》者,義指能善持正,正念生起,一心立願,了知戒相,攝心為戒,正心行處,憶念受持,亦同《梵網經。菩薩心地戒品》(摘錄簡擇) 佛所說:『戒如明日月。亦如瓔珞珠。欲長菩提苗。光明照世間。應當靜觀察。諸法真實相。大眾心諦信。波羅提木叉。頂戴受持戒。汝是當成佛』。

 

故能持者,因淨戒而能生定,因靜慮審思而能發慧,漸進而能累積智德資糧,必然是淨信堅固之真佛弟子!

 

請參考〔具淨授戒師〕實難遇!

 

 

 

尸羅常依菩提心。無取無捨無染心  

譬如虛空無障礙。此戒智者所稱讚  

 

請參考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

 

【備註】

 

(壹) 云何《道共戒》?


入法界體性經:『佛言。文殊師利。行者是何義。文殊師利言。世尊。行者是見實際義』。〔實際義〕是
菩提義、般若義、法性義、真如義。

 

見實際義者,發真已後自然調善,真識顯明與戒俱發,實際修道思惟證義,堪稱〔道共戒〕之行者。

 

(貳) 戒,梵文音譯《尸羅》

 

契經:『戒。或名尸羅。或名為行。或名為足。或名為篋。言尸羅者是清涼義。謂惡能令身心熱惱。戒能安適故曰清涼。又惡能招惡趣熱惱。戒招善趣故曰清涼。又尸羅者是安眠義。謂持戒者得安隱眠常得善夢故曰尸羅。又尸羅者是數習義常習善法故曰尸羅。又尸羅者是得定義謂持戒者心易得定故曰尸羅...』。

 

 

蓮華妙淨法供養。寶竺林精舍合十 

Top